守转之间添绿生金(“两山”理念20年循足迹看变化)—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记事
- 发布日期:2025-08-15 10:19
- 浏览次数:
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
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,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“国之大者”,也是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绕不开、躲不过、必须打赢打好的战役。
作为“三北”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主战场,内蒙古每年春季一化冻,就全面铺开防沙治沙“大会战”,在沙海中打出连绵成片的沙障、栽上蜿蜒成行的苗木,这也是自治区政协履职关注的重点。
2024年,围绕“推进‘三北’工程建设,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”和“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”两个议题,自治区政协常委、委员,各民主党派区委会,各有关部门充分协商。委员们建议,完善一体化工程建设机制,真正做到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、宜荒则荒,在方案、设计等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植被本底和综合防治的水、肥、热、气候、土壤等生态条件,健全生态建设成果长效管护机制,建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长效机制。今年,环境资源界委员又开展界别活动,对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进行民主监督,推动工程更好实施。
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、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,拥有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河流、湖泊、沙漠等丰富多样的自然形态。其中,黄河流经内蒙古800多公里,占到黄河全长的1/6。自治区政协分别通过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”“水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”“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”等议题,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,还指导沿黄7个盟市政协,共同开展课题研究,守护母亲河奔腾不息、润泽家园。
水是生命之源,在内蒙古,水资源尤显珍贵。自治区政协聚焦呼伦湖、乌梁素海、岱海生态恢复和全社会节约用水,组织政协委员协商议政,发出节水倡议。委员们认为,要把节水指标纳入企业环保考核体系,与能耗“双控”相挂钩,建立节水技术推广示范基地,通过可视化对比试验,用看得见的效益破除群众的心理壁垒,用本地化服务解决技术使用门槛,推动节水技术从“实验室数据”到“田间生产力”的质变。现在,“两湖一海”碧波荡漾,水域面积扩大,水质有效提升,节水意识深入人心。
“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、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描写的就是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美景,内蒙古植被覆盖率连年提升,其中不乏政协委员的贡献。每年的政协提案,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焦生态保护和建设。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落地应用、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约束、加强草畜平衡监管、推进国家生态公园建设……一条条建议展现出守住这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共识和不懈追求。
转出增长增产增收入
要在“绿水青山”上持续着墨,也要在“金山银山”上重点着力。贯彻“两山”理念,一个个“点绿成金”的探索实践,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,推动增长增产增收。
地处北疆,风、光资源富集。内蒙古“追风逐日”,发展绿色能源产业,目前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了火电装机,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绿色能源的消纳能力。
近日,自治区政协围绕“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,做大新能源产业规模”召开专题协商会。委员们建议,综合考虑新增装机规模、生态环境承载力、外送通道建设、消纳能力等因素,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支撑;完善绿电交易制度供给与政策支撑,并进一步拓展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及建筑、交通、农业等绿电应用场景,增强消纳能力;聚焦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支持新能源产业与制氢、算力中心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构建多元发展、多极支撑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。
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,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,传统能源产业也在更上层楼,逐步实现绿色转型。
煤炭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,如何绿色转型?7月底,自治区政协围绕“推动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”召开对口协商会。就如何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,委员们建议,合理引进布局建设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,重点延伸煤制油气、高端烯烃和煤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链,加快现代煤化工全链条、深层次、差异化发展,实现副产品向精细化学品、专用化学品、医药中心体、碳基材料等方向突破。
逐绿而行、聚绿生金。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,生态旅游、林下经济、现代农牧业等产业逐步成长为富民产业,带来了越来越宽广的致富路,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吃“生态饭”,日子一天更胜一天。
“两山”理念,让绿色这一内蒙古的底色更加亮丽。当下的这片草原生态持续向好,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壮大,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资源全面节约利用,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内蒙古正在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。(菅海霞)